时下,如何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整个佛山经济的焦点。在此前佛山市,特别是南海制造业的发展史上,国际化都必不可少。从香港、日本的大规模企业投资,到如今的以德为师,以欧为盟,都为南海制造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条件。这不是仅仅发生在佛山的个案,而是不少工业大市的共同经历。
而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国际化带来的推动,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甚至必不可少的力量。这在很多城市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认同。笔者在沈阳市政府网看到,上周沈阳市市长陈海波主持召开办公会议,就“中德装备园”规划建设情况听取相关地区和部门工作汇报。在此前的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该项目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沈阳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难得机遇。据沈阳媒体报道,截至九月底,已有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22家外国企业进驻园区划定范围。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规划面积一百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同时还发展包括研发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
德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无需赘言,佛山与德国间的缘分在广东全省也堪称独特。目前佛山与德国资本的经济交流合作有两个重心,一是主打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德工业服务区,另一个就是位于南海狮山的一汽大众工厂,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带。
二者都被视为佛山经济的重要引擎。不过,专门以德国为主题、直接从事工业生产的园区,在佛山还未出现。这是否能成为南海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一条大道?专门面向德国的工业园区在国内不乏先例。有消息称,位于江苏昆山张浦的德国工业园去年底成为了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目前优质项目不断集聚。
在笔者看来,也许对于已经拥有欧洲工业园的南海来说,再次成立专门的德国工业园为时过早。但是,打造针对德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为目标群体的招商计划,面向德国为南海树立“德国装备制造集聚区”的区域品牌,乃至划定面向德国装备制造业的物理空间,促进集聚化,避免零散化,都是值得考虑的途径。特别在珠三角各地加码装备制造业的情况下,早日争取优势资源、打出独特优势,已经迫在眉睫。
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