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 申请代理
>> 转化利用
>> 价值评估
>> 咨询服务
>> 法律保护
>> 辅导培训
>> 检索分析
>> 专题数据库
>> 预警分析
>> 知识产权贯标
>> 报告发布
>> 人才培养
>> 国际交流
>> 论坛沙龙
>> 辽沈高端装备制造业
登录平台  
用户名:
密  码:
·通知公告
- 关于开展2023年度辽宁省科普统..
- 2023年科普统计调查通知(辽科..
- 慧之林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育奖..
- 关于开展2018年度辽宁省科普统..
- 关于2020年辽宁省经济系列知识..
- 关于做好2020年辽宁省经济系列..
- 关于举办“华为杯”2019年大学..
·法律保护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平台 >> 法律保护
我国“双拳出击”保护知识产权
2012/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双轨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行政保护多元化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制呈现出多元特点,多个部门分别履行保护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职能。
1983年,随着我国商标法的实施以来,我国在商标行政执法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0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挥行政执法优势,严厉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积极开展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和世博会标志专有权等行动,切实保护了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行政执法力度的加强有效推动了商标申请工作的开展,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累计总量已达67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240万件,均位居世界第一。
在专利执法方面,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着力推动强化执法协作,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执法行动,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维权援助行动全面启动,自2007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维权援助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准设立56家维权援助中心。执法专项行动突出重点,2008年,全国广泛开展了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雷雨行动”和以打击专利诈骗行为为重点的“天网行动”。各地还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部门间执法联络机制,在全国省际专利执法机制的基础上,又新建立了西部12省区市、东北地区等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仅2008年,全国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092件,跨部门执法协作327次,跨地区执法协作262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目前,著作权保护已经逐渐由传统文化市场向以互联网、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拓展,国家版权局等部门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多次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的长效机制,营造了版权保护的新环境。自2007年开始,国家版权局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成立了“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由地方版权局牵头,在公安、电信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积极开展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2008年,国家版权局联合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就奥运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执法工作,向世界展现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
自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执法体系,深入开展植物新品种权行政执法,上下联动、多种形式结合的行政执法,有力打击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维护了植物新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各地均建立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三级农业科技执法机构。截至2009年3月31日,我国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348件和2312件。
地理标志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个热点,我国商标法、农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职能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对侵犯地理标志权的侵权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农业部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此外,商业秘密等行政保护力度近年来得到加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协作执法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形成了协作配合的机制,加强与企业以及权利人的共同协调,逐步建立和形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绩。自2004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公安机关开展了以打击侵犯商标专有权行动,开展了打击盗版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查获了一大批影响恶劣、数额巨大的案件。2006年1月到3月份,公安部分别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共同建立了公安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的犯罪线索通报机制,强化了公安机关开展刑事侦查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全面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工作。2006年3月份,公安部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公安机关、海关加强衔接配合工作的策略和模式。
此外,我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也取得了进展,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近年来,海关总署开展了“重点打击利用邮递快件渠道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专项行动”等,不断强化国内执法协作,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海关总署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出台了“对当事人无法查清的侵权货物予以收缴”、“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总担保”、“对没收的侵权货物依法拍卖”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套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适应实践需要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体系。自2000年以来,全国海关每年查获的案件数量都保持着30%的增长幅度。截至2008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各类进出口侵权货物案件2.5万多件,案值15余亿元。
司法保护驶入“快车道”
    目前,我国以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已基本建立。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成功入世,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建设正式告别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前进。
自1985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出台了39件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其中现行有效的27件,涉及知识产权审判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各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同样,中国知识产权专业审判组织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健全的过程。自1993年8月北京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起,到2008年10月,全国地方法院单设知识产权审判庭298个,专设知识产权合议庭84个,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力量的不断增强,为保证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司法实践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也呈现水涨船高之势。自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全国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案3.4902万件,除1997年稍有回落外,一直处于稳步增长趋势。进入21世纪,知识产权案件无论从受理数量,还是从审理水平来看,都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2009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表示,中国法院通过行使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审判职能,对知识产权提供了全方位的司法保护。2001年至2008年,全国地方法院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4.1968万件和13.5899万件,年均分别增长25.61%和25.75%;2002年至2008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行政一审案件4546件和4416件,年均分别增长25.26%和29.28%。1998年至2008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5271件和5231件,年均分别增长22.59%和22.77%。知识产权案件的持续增长,表明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识正逐步深入人心,赢得社会各方面的普遍信赖和充分肯定。
司法保护透明度增强
众所周知,“公正”是司法保护的生命,而“透明”则是“公正”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审判信息,大大增强了司法保护透明度。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3月正式开通了“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至2009年2月,已经有5万5千余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国还充分发挥“调解”作用,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一审案件平均调解撤诉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为节约审判资源,促进快捷、高效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有益经验。
除了司法部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能力的不断提升,民间知识产权中介代理的发展也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日新月异的发展锦上添花。只有专业,才能更好,知识产权属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通过专业人士代理,可以进一步理清权属关系,减少知识产权纠纷,从源头上减轻诉累。而一旦进入诉讼,专业的前期工作也会为当事人节省大量诉讼成本,促使纠纷更快、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已达730余家,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服务,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相得益彰,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大众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和知识产权人才储备的日益充足,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益获得全社会的信任和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为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开放的贸易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网页维护:| 沈阳益慧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 沈阳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辅导中心 | 辽宁省科普统计工作站 | 辽宁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 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法研究所
    友情链接:| 辽宁省政府网 | 沈阳市政府网 | 科技信息网站 | 副省级城市科技局网站 | 知识产权信息与服务网站 | 副省级城市知识产权局网站 | 沈阳建材网
版权所有 ©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益慧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电子邮箱:lnipri@163.com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