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沈阳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的5年,也是工业企业面对挑战奋力前行的5年。期间经历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经受了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全市工业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挑战、攻坚克难,不断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工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同时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蓬勃发展态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沈阳市工业生产在跌宕起伏中保持高增长。特别是“十一五”头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全市工业)承继“十五”后3年的增长态势保持高速增长,2006、2007年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达到49.9%、45.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全市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2008年为36.4%,2009年为17.0%;2010年回升到25.9%(见图1)。“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6.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612.5亿元,较之“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4%,比“十五”时期高9.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61.4亿元,较之2005年增长2.6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7.1%,比2005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经济效益也呈良好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2.31%,比2005年提高153.72个百分点。
1、规模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底,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已达到5252户,与2005年的3033户相比,净增加2219户,增长73.2%。从业人员86.1万人,比2005年增加34.4万人,增长66.5%。规模以上工业拥有资产6247.3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4倍。
2、工业总量连上台阶,向万亿元大关迈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每年均以千亿元的增量增长(见图1),在2006年突破3000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突破6000亿元,达到6528.5亿元,2010年逼近万亿元关口,达到9612.5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是2005年的4.4倍,翻了二番多。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不断攀升,由200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4位。
3、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在企业规模和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99.6亿元,比200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利税总额996.8亿元,比2005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53.1%;其中利润总额67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70.9%。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2%,比2005年的2.3%大幅度提高,提高4.9个百分点。
2010年,在全市52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资料显示,2010年实现盈利的企业有4885户,占93.0%,亏损企业为367户,占7.0%,亏损面较2005年的19.4%大幅收窄,下降了12.4个百分点。
4、大企业快速成长,100亿元企业从无到有
从单个企业的规模来看,2005—20010年,最大企业的总资产由186.2亿元提高到249.9亿元,增长34.2%;最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由74.9亿元提高到252.9亿元,增长2.4倍。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40户增加到120户,其中产值超50亿元企业由4户增加到18户,产值超100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达到9户。
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十一五”时期,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工业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在统计的113种工业产品中,有75%的产品实现增长,其中有50%以上的产品实现倍增。2010年,沈阳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66.6万辆,是2005年的4.8倍,其中轿车41.7万辆,是2005年的10.4倍;汽车用发动机3636万千瓦,是2005年的2.5倍;金属切削机床9.5万台,是2005年的1.4倍;其中数控机床2.8万台,是2005年的2.8倍;采矿专用设备26.5万吨,是2005年的2.3倍;水泥专用设备24.2万吨,是2005年的11.3倍;变压器9728万千伏安,是2005年的2.7倍;发电量11.1亿千瓦小时,是2005年的1.5倍;塑料制品119.2万吨,是2005年的8.5倍;乳制品77.3万吨,是2005年的2.4倍;家具253.4万件,是2005年的2.3倍等。目前沈阳市许多产品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数字化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离心压缩机、数控机床、50万伏以上输变电设备、90万千伏安变压器等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甚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二、发展特点
1、轻重工业同步发展,重工业仍是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
“十一五”期间,全市轻重工业实现同步发展。从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看,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10年轻重工业企业比例为26.1:73.9,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沈阳市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没有大的变化。2010年,全市轻重工业分别实现总产值2510.5亿元和7102.0亿元,与2005年比,均增长了3.4倍;从年均增长速度来看,重工业增长34.4%,轻工业增长34.3%,重工业年均发展速度略高于轻工业0.1个百分点。
2、私营工业已成为沈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规模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内部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除私营企业外,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工业总量,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私营工业则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比重大幅上升。从企业数量看,私营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3%上升到64.0%,提高24.7个百分点。从工业总量看,私营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8.4%上升到44.7%,提高26.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比重居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首位。2010年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97.2亿元,是2005年的10.7倍,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60.5%,高于全市工业26.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5%。
表1 不同所有制企业单位数和产值比重变动情况 |
|
企业单位数比重(%)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2010年 |
2005年 |
±百分点 |
2010年 |
2005年 |
±百分点 |
总 计 |
100 |
100 |
— |
100 |
100 |
— |
国有企业 |
2.5 |
10.2 |
-17.7 |
5.5 |
9.6 |
-4.1 |
集体企业 |
5.3 |
12.0 |
-3.2 |
2.1 |
2.9 |
-0.8 |
股份制企业 |
13.3 |
16.3 |
-1.7 |
24.7 |
34.9 |
-10.2 |
私营企业 |
64.0 |
39.3 |
29.1 |
44.7 |
18.4 |
26.3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2.9 |
4.5 |
-1.8 |
4.7 |
5.4 |
-0.7 |
外商投资企业 |
9.5 |
13.8 |
-3 |
17.3 |
26.7 |
-9.4 |
其他类型企业 |
2.5 |
3.8 |
-1.6 |
1.0 |
2.1 |
-1.1 |
3、小型企业发展迅猛,比重明显提高
从企业数量看,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的九成以上,达到94.9%,与2005年比较,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大、中、小型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1.7:17.7:60.6,与2005年比较,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下降11.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下降14.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上升26.0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26.2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倍,年均增幅高达50.3%,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26.6和31.3个百分点。
4、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0年,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00亿元(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装备制造业所涵盖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列前三甲和第五、第七、第九位。“十一五”期间,沈阳市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15.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1.1%,比重较2005年提升2.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为全市工业的高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装备制造业所涵盖的七大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较2005年有所下降外,其他五大行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较2005年下降4个百分点,但仍为沈阳市工业第一大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发展最快、比重提高最多的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9.1%上升至12.5%。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达43.2%,高于全市工业8.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通用设备制造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5%,贡献率居全市工业行业首位。
表2 工业行业产值、比重及其发展情况 |
|
2010年 |
2005年 |
平均发展 速度% |
贡献率 % |
产值 (亿元) |
比重 |
位次 |
产值 (亿元) |
比重 |
位次 |
总计 |
9612.5 |
100.0 |
— |
2195.2 |
100.0 |
— |
34.4 |
—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293.4 |
13.5 |
1 |
383.5 |
17.5 |
1 |
27.5 |
12.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03.4 |
12.5 |
2 |
199.8 |
9.1 |
2 |
43.2 |
13.5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976.9 |
10.2 |
3 |
191.8 |
8.7 |
3 |
38.5 |
10.6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898.6 |
9.3 |
4 |
159.7 |
7.3 |
4 |
41.3 |
10.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82.2 |
6.1 |
5 |
128.0 |
5.8 |
6 |
35.4 |
6.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61.1 |
5.8 |
6 |
60.2 |
2.7 |
14 |
56.3 |
6.8 |
金属制品业 |
505.1 |
5.3 |
7 |
85.3 |
3.9 |
8 |
42.7 |
5.7 |
塑料制品业 |
361.4 |
3.8 |
8 |
31.9 |
1.5 |
19 |
62.5 |
4.4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299.4 |
3.1 |
9 |
77.6 |
3.5 |
9 |
31.0 |
3.0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283.1 |
2.9 |
10 |
116.6 |
5.3 |
7 |
19.4 |
2.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76.9 |
2.9 |
11 |
75.1 |
3.4 |
10 |
29.8 |
2.7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48.9 |
2.6 |
12 |
136.0 |
6.2 |
5 |
12.8 |
1.5 |
食品制造业 |
231.1 |
2.4 |
13 |
55.2 |
2.5 |
16 |
33.2 |
2.4 |
医药制造业 |
203.5 |
2.1 |
14 |
74.0 |
3.4 |
11 |
22.4 |
1.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97.2 |
2.1 |
15 |
58.9 |
2.7 |
15 |
27.3 |
1.9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73.9 |
1.8 |
16 |
34.2 |
1.6 |
18 |
38.4 |
1.9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 |
171.1 |
1.8 |
17 |
23.3 |
1.1 |
21 |
49.0 |
2.0 |
家具制造业 |
169.9 |
1.8 |
18 |
12.1 |
0.6 |
25 |
69.6 |
2.1 |
饮料制造业 |
153.2 |
1.6 |
19 |
30.1 |
1.4 |
20 |
38.5 |
1.7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43.0 |
1.5 |
20 |
10.0 |
0.5 |
27 |
70.1 |
1.8 |
橡胶制品业 |
110.4 |
1.1 |
21 |
62.4 |
2.8 |
12 |
12.1 |
0.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05.6 |
1.1 |
22 |
14.2 |
0.6 |
23 |
49.3 |
1.2 |
5、县域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实力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新民、辽中、法库、康平四个县(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做强县域经济”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不断加快晋位升级的步伐,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10年,四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5年的417户增加到156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991.8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13.2倍,年均增长高达7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6.4%提高到20.7%,四个县(市)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三、发展建议
1、有重点的扶持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应有重点的扶植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沈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对具备商品化条件的高新技术要加速产业化,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应当成为沈阳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有所选择,重点扶植、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沈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使之成为“十二五”的主导产业。
2、大力提高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是全国工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提高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沈阳市也相应设立创新基金和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近年来,沈阳市中小企业其整体创新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然是工业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小企业是拉动沈阳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每年创造出全市近80%的产值,但科技项目数仅占全市38.9%,R&D支出仅占全市的16.7%。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也在不断积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式迫切需要改变,而自主创新是最根本和有效的战略选择。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通过科学地评价及时把握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效果,引导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努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和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推动资本和项目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优势企业资本扩张,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收购、兼并、吸引外资以及其它社会资本,联合重组、集优成强,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主业突出、有技术创新能力、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企业。
4、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工业经济的外向度
城市工业外向度水平标志着该城市是否具有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从中受益的实力和发达、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是产业结构得到较快提升的一种途径。“十二五”期间,在招商引资中,应重点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优化外资经济结构,促使外资流向重点发展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过来,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将引资与沈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外资经济对沈阳市产业结构的有效引领作用,促进沈阳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