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抱怨,不是企业没有需求,而是真正需求的东西,科研院所、大学拿不出来。”“有些科研院所、大学也抱怨,科技成果每年产出很多,孔雀东南飞的多,就地转化的少。”这是市科技局成果处在3月15日科学宫召开的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上,部分驻沈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专家的调侃。而如何在产学研合作中“突破困局,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与会专家站在行业高度,给予更多的聚焦与关注。
首先,企业介入时机需要调整。产学研合作市场驱动机制的形成,立竿见影的项目或者短平快项目很难重现市场,现有科技成果实际权益人,会把真正有前景、有水平、投资少见效快项目,直接自创自办企业,而市场上挂牌交易的科技成果,总体呈现要么投资大、要么高风险、要么技术不成熟、要么市场难把握,这是市场经济应该面对的现实,必须积极顺应这种改变。选择什么阶段的科技成果,何时介入,企业需要重新把握与思路调整。在项目初期提前进入,对后来的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特别在项目亮点还没形成,甚至还在萌芽之中,许多人还预估不出远景,而前瞻性、提前性创新创业投资,不但成本低,一旦成功取得技术推广转化权益更持久、创新回报率更高。当然介入时机不同,风险不同,机会成本与收益也成反相关。
其次,转换合作意识。作为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推手,产学研合作已经历了从强拉硬拽的项目合作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阶梯式联盟、到股权合作的组织创新层次转化。国内很多地方政府不但重视,而且不惜拿出大笔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引进国内最好的项目,甚至国际最好的合作伙伴。正是因为政府有利的抓手,带来合作意识转换,从本地资源的整合,拓展到走出去或请进来,瞄准创新平台引进,人才的引进,让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大学创新投入,设立分所、设立研发中心、设立企业中央研究院等,把竞争的触角放到国内外行业技术排头兵,借用地方科技创新的洼地效应,聚焦吸尽各地的优势资源,让新的科技增量,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创造科技强市助推经济新模式。 再有,载体抓手的建立运用。产学研合作的途径需要载体,产学研合作的动力离不开载体,载体有政策,有资金、有服务、更是创新环境。国有大企业通常依靠市场驱动,自身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整合资源立足全球化,实力与愿望的门槛较高,不够国际化的地方科研院所、大学,倍感到剃头挑子一头热,对接不上的无为无助,而且这些企业又是产学研合作最重要主体。中小企业与此不同,最希望与有实力而又有意愿的科研院所、大学结成对子,其中也包括有愿意无实力渴望创新改变命运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主体。面对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需要政府驱动与发挥导向作用,因地制宜与差别化策略相结合。大企业或集团,不论产学研合作创新张力足还是不足,愿望强还是不强,取向市场是基础,政府有为而治也是需要。比如引导企业降低门槛,就地培养合作研发团队,可以帮助企业技术需求的招标,建立适合对路的创新平台。当然给予合作,给予信心,给予合作渠道,给予信任机制,甚至比分钱更重要。对中小企业,不但需要政府做热氛围,做足环境,规范市场,维护秩序,立足于成本优先原则,给进场合作双方免费的门票,设置合作诚义金,激活合作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