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子,“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幼年钱伟长的学习状况并不让人乐观。因为连年战乱,在他16岁的时候,才零碎读了五年的书。在父亲和几位叔叔的指点下,他的国学和历史学得很好,但是数学很差,甚至没有学过四则运算,平面几何只学过不到一学期,三角函数、外语和物理根本没有学过。而且,初中三年他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校读的,最后连一个毕业文凭都没有。而苏州中学在江苏那是赫赫有名,与常州中学、扬州中学并称为江苏三大名校。能够考取这三所中学,以后考取大学就不会有问题。
钱伟长没有信心考取苏州中学。但是幸亏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国文成绩得了一个第一,因此榜上有名——以最后一名录取的。因此有人戏称钱伟长是“孙山第二”。他的父亲得知儿子考取苏州中学十分高兴,他还告诫儿子:“孙山虽属榜上末名,却是后来居上,成了江南才子。你今后也要后来居上!”
钱伟长的国文成绩第一还引起了一个小小的风波。这是因为他的四叔钱穆是苏中中学首席国文教师,所以他的国文成绩不免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是不是钱穆把题目事先透露给钱伟长了。苏州中学后来还派人到无锡调查,得知钱伟长国文成绩一向很优秀,这件风波才平息下来。
青年时期的钱伟长
1931年高中毕业后,钱伟长报考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结果五所大学都榜上有名,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读高中时他喜爱文科,对理科兴趣比较差。考清华大学时他的国文和历史考了2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18分),总分225分。
国文和历史考题都是由历史系主任陈寅恪教授出的。国文题中有一道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下联。标准答案是“胡适之”,但是钱伟长的答案是“祖冲之”。陈寅恪觉得这个下联比标准答案还略高一筹。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赋”,钱伟长的文章文采斐然,陈寅恪给了满分。历史考题只有一题,却非常刁钻:写出二十四史全部书名、作者、卷数和注者。这个题目难倒了许多学生,有人甚至只得了零分,但是钱伟长还是得了一个满分!
陈寅恪
陈寅恪满心喜悦地等这位文科高材生报到,却一直没有见到这个学生的人影子。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位文科状元、理科成绩只有25的学生,出人意料地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要求到物理系就读。这让吴有训大吃一惊,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以前有一些学生(如钱钟书)文科成绩非常好,理科得零分,清华大学也录取了,但是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居然敢要求转到理科读书!
吴有训问:“你文科成绩好,为什么不去文科?理科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反而要学理科?”
钱伟长说,当他去上海考交通大学时,路过外滩,顺便想到外滩公园看看。走到门口居然在一块牌子上看见:“华人与狗不得人内。”钱伟长悲愤地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样的牌子,洋鬼子们如此欺侮中国,不就是靠的船坚炮利吗?于是突然决定要学的是能够救国救民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强盛起来。钱伟长还振振有词地说:“中文、历史都打不了仗。中国老吃败仗就是因为飞机、大炮不如人家。所以我要进物理系。”
吴有训
吴有训态度很坚决:“物理系每年就收这么些学生,你进物理系就会占别人的名额。我和陈寅恪教授、杨树达(语言文字学家,当时为清华教授)教授都很熟,就没听说历史、国文就不能救国的。”
钱伟长没有气馁,一方面跟吴有训软磨硬泡,另一方面钱伟长还找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帮他说情。叶企孙得知钱伟长的要求之后,特别赞赏,认为国难当头,钱伟长能够为国家而弃文学理,理应支持。他得知钱伟长物理不好,还鼓励钱伟长:“物理这东西,跟历史一样。《史记》中有‘太史公日’,物理定理也像‘太史公曰’一样,需要融会贯通,不能死记硬背。”
另外,叶企孙还建议钱伟长请四叔钱穆疏通文史两系的教授,以求得到教授们的谅解。但是吴有训担心钱伟长学不好理科,还是没有同意。钱伟长又去找顾颉刚帮忙。顾颉刚是苏州人,与钱穆是朋友。他说服了顾颉刚以后,顾颉刚对吴有训说:“年轻人有这个决心和意志,为了国家强盛而要求学理科,应该满足他的要求。你就让他学吧!”
吴有训只得勉强同意,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到物理系先读一年试试,如果你的微积分和普通物理在70分以上,你可以读下去;如果这两门成绩不到70分,你再去学文科也还不迟。”
就这样,钱伟长终于进了物理系。一年后,这两门功课成绩都在70分以上,正式成为物理系的学生。1935年6月,钱伟长以优秀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理科学士学位。
来源:蝌蚪五线谱 |